香港《南华早报》4月26日文章称,来自中国农业农村部的消息显示,中国自2013年以来首次扩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数量,在现有的100个基础上共新增116个国家级制种大县或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农业农村部在本月早些时候表示,政府希望到2025年时,这些国家基地将提供作物生产所需的80%以上的种子,高于“十三五”期间的70%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这是为振兴(中国)种业而采取的一项坚实举措。”他说,扩大获得认定的育制种基地数量将鼓励开展更多研发活动,使中国能够容忍更高程度的失败率。这还将有助于满足中国不同地区对种子的多样化要求。“中国的农业资源有限,种子是(粮食增产)唯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领域。”

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子行业的发展被中国视为增加国内粮食产量、降低对进口依赖并确保14亿多人口拥有充足粮食的关键。中国对进口种子的高度依赖、国产种子产量有限以及该行业缺乏创新,已经给北京的决策机构敲响警钟。新冠肺炎疫情、与西方的紧张关系以及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供应中断,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安全感。

中国是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子市场,但在该领域是净进口国。中国种子贸易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的数据显示,与2014年3700万美元的顺差相比,2021年中国的种子贸易逆差达到3.5亿美元。

美国开发的一种玉米种子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第二大的品种,一度占据中国玉米主产区吉林省70%的市场份额。

中国政府每年批准数百种种子品种,但其中80%被认为没有商业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但单位面积产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0%。中国7000多家农作物种企的总年度研发经费仅为德国医药与生命科学公司拜耳的一半。

在上周举行的2022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表示,希望更多资本进入种业创新领域。中国还需要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在他看来,中国需要加大育种力度,因为70%的农业生物技术专利都被美国控制。(丁玎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