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深圳市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香港创业青年们一起交流各自的创业项目。 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宣布推出恒常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这一计划自2021年试行以来,已帮助千余名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找到心仪工作。近年来,随着粤港两地通力合作推动人才交流,香港青年逐梦大湾区日渐拥有更畅通的渠道、更宽广的舞台。
(资料图)
最看重这里的发展机会
2021年8月来到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林亭,说起为何会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内地工作时表示,“最看重的就是这里的发展机会”,这个计划让她能进入心仪的企业并获得有兴趣的职位。
就职于港铁深圳公关部后,林亭的工作不断“升级”,从一开始以文字输出为主到拍摄视频,从剪片到独立策划项目,并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这个过程中,她感觉自己“面对不同的困难、挑战,变得越来越坚定和强大。”
香港特区政府于2021年开始试运行“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和林亭一样,参与其中的香港青年和企业都对这一计划有非常积极的评价。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的施政报告中就宣布将恒常推行该计划,今年则开始正式实行。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提供职位,支持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发展。参与企业须按照香港法例,以不低于月薪1.8万港元,聘请合资格毕业生,并派驻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职培训。特区政府会按每名受聘毕业生向企业发放每月1万港元的津贴,为期最长18个月。与此同时,广东省也为参与人员发放每人每月1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早前表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下受聘的1100名毕业生已全部入职,其中约八成半入职者已到内地展开工作。
两千职位吸引两万港青
大湾区发展欣欣向荣,吸引力越来越强。根据毕马威发布的就业趋势调研报告,香港受访者愿意移居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19年的52%一路升至2022年的72%。看好事业及行业发展前景、交通便利、更广阔的工作视野、较高薪酬都是香港人才选择大湾区的重要原因。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从试行到恒常化,契合香港青年北上发展的旺盛需求。该计划首轮推出的2000个内地职位备受追捧,吸引了2万名港青报名。比如香港工联会在广州和深圳的3个工作岗位,收到了几百份申请,竞争可谓激烈。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柏熹,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了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工作。“这几年,内地变化是非常大的。”这位高中时就曾来内地支教的小伙子说,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潜力很大,拥有很多资源,而且生活成本比较低,租房等都比较便宜,公共事务的办事效率也很高。同时,广州是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城市,周围的人常在工作生活上帮助他,令他备感温暖。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大湾区培训生何以敏说,在内地生活的1年间,她见识到内地银行在数字化等方面的优势,切身感受到内地的发展速度,也对内地和香港两地优势互补、大湾区巨大的市场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不只学到专业知识,还锻炼了沟通技巧,之后考虑到内地工作,希望可以为大湾区发展贡献力量。”
如李家超所说,特区政府鼓励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引领其认识国家和大湾区发展,在更大的舞台一展所长,“不论他们最终在大湾区发展,或获得经验后回港发展,对香港青年的成长都有积极作用。”
促进两地人才双向流动
除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香港特区政府还采取不少其他措施助力青年逐梦大湾区,如在“青年发展基金”下推出“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等,为230个初创企业、超过800名青年提供资本,并向约4000名青年提供创业支持及孵化服务等。
与此同时,广东省也为引进香港人才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去年5月,广东发布《支持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实施细则》,除了为港青提供多种补贴、创业贷款外,还设置“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要求具备3年以上大湾区工作经验的港澳籍人士方能担任,以帮助过来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内地。
广东省多个城市各出吸引港澳人才妙招。广州市黄埔区从2018年开始推出“青春黄埔行”港澳青年赴黄埔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提供1200个名额给知名高校的港澳生到优秀企业实习。参与者实习期间可获得岗前培训、午餐补贴,能够享用食堂、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等。这些青年实习后如果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还可视乎学历获得2万元至10万元人民币不等的一次性资助。
粤港两地积极合作下,越来越多港青来到广东。数据显示,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已超过8.5万人,广东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2394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55人。
在粤港两地人才双向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大湾区打造人才高地的必然要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仲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加快,各种制约人才流动的障碍不断清除,港澳青年来内地创业就业意愿进一步增强,将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本报记者 王 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3月24日 第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