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流感的传播仍在继续。


(资料图片)

根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的周报,3月6日-3月12日,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率为10.1%,高于前一周的7.6%;北方的是8.7%,高于前一周的7.4%。

数据上,全国流感样病例率要高于2020-2022年同期水平;个体感受上,大众也都察觉到来势汹汹。

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无锡等地部分患者、医护人员表示,各地医院基本能买到奥司他韦,但大都是高价品种,20块左右一盒的集采品种奥司他韦胶囊难觅踪迹。

01 有集采药,但不容易买

在北京的一些医院:

北京友谊医院有40多元一盒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北京同仁医院能开到140元一瓶的奥司他韦悬混剂,北京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能买到的也是这种140元的悬混剂,都需自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房山良乡医院目前开不到奥司他韦任何剂型。

一位医生告诉健识局,中日友好医院有集采的奥司他韦胶囊,“20多一盒的那种”。

一位上海居民告诉健识局,3月初曾在社区医院买到过一品红制药的奥司他韦,一盒不到20元。事实上,上海的奥司他韦集采品种正是由一品红提供。

无锡当地最大医院的医生告诉健识局,医院目前只有原研的“达菲”这一种奥司他韦。他问了另一家医院,也没有集采的奥司他韦。

深圳情况也类似。一位深圳居民出示了3月13日在医院买到的奥司他韦,是东阳光产的“可威”颗粒剂型,标价45.68元。

实际上,奥司他韦胶囊是第七批国家集采的入选药物,根据中选结果,共有10家企业的产品中选,全部为胶囊剂型,中选价格基本都是一粒胶囊一两块钱,其中东阳光的报价一粒还不到1块钱。

也就是说,如果能买到集采的奥司他韦胶囊,成人一个疗程下来,花费只需要10到20元。

数据源于国家第七批集采成果

据了解,第七批集采于2022年11月落地实施,恰好赶在今年这一波流感之前。国家集采已经进行七轮,药品报量、供货基本形成了成熟的模式,集采产品保证稳定供应,理论上不应该难买。

按常理而言,奥司他韦集采赶在了流感流行之前落地,对全国人民是件“有备无患”的大好事。但没想到,高于往年同期的流行水平,让人四处找不见便宜的奥司他韦。有的医院让患者自行购买奥司他韦,网上各品牌的奥司他韦基本都是非集采价,有的还加价销售,成人一个疗程下来,价格基本都在百元以上。

集采奥司他韦的时候,市场认为这一品种“60亿销售神话将破灭”,毕竟集采品种砍价砍掉了80%以上。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很多老百姓指望不上20块钱的奥司他韦来“救急”。

以前老百姓也经常要加价买这个药。如今控费了,情况没有好转。”一家奥司他韦生产企业告诉健识局。

02 集采应考虑更全面的因素

每到冬春季,奥司他韦的需求量都会快速上涨,也会出现供货紧张。尤其是儿童用药。”一家奥司他韦生产企业对健识局表示。

一旦大流行来袭,医院会紧急上报需求。前述无锡医生表示,医院为了避免发生抢药的现象,只有确诊甲流的才能开到“达菲”。有医药自媒体报道,南京市奥司他韦集采首年约定采购量为6.4万粒,去年12月上半月平台订单量为33万粒,已达全年约定采购量的516%。

奥司他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往往一季就决定一年的用量。上述企业表示:医院会有出库数据,什么时候是用药高峰,疾控部门也掌握类似数据。但医院在集采报量时,是报的年度需求,对某个品种在某个季节激增的需求不可能面面俱到。

报量定下来之后,企业会集中生产备货,而后依据地方阶段性的需求配货。因为已经有了明确的需求量,企业一般不会组织临时生产,生怕药出来了、市场没了。

也就是说,一旦需求发生异动,集采企业很难灵活快速地提高集采药物的出货量。

在眼下这种突发性流感爆发时期,出于成本和销售考量,部分集采企业“增产”意愿也较为谨慎。

市场上上百元的奥司他韦供不应求,甚至时不时缺货,看似企业大赚了一笔。但这一品种毕竟已经纳入集采,市场整体是趋于收缩的。不少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已经陆续清理出局,还有一些没进集采的品种在慢慢退出竞争,市场上可供患者选择的品种会越来越少,趋于集中。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品种上。

除了明显的季节性,奥司他韦还与海外供应链有一定关系。有企业表示,生产奥司他韦部分原料源于印度,通关链条复杂性容易和突发疫情叠加。

从销售总额看,奥司他韦是妥妥的大品种,国家医保局也适时组织了集采,甚至幸运地赶在了这波流感前落地。但实际上,今年很多患者却没有享受到政策红利。今后,如果再有类似突发特殊情况,该如何灵活处理,才能确保集采政策的阳光真正撒到民众身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