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年,实体依旧很难。
(相关资料图)
进入1月以来,大家的生活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但这个春节前后,仍然有不少实体倒下。
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1月国内共有13家门店宣布闭店,同比去年1月关闭2家增长550%。其中,开业21年的家乐福长沙芙蓉店、陪伴昆明人16年的金格百货汇都店正式关门;中百集团则一连关闭武汉、荆州等地5家大卖场。
关闭的门店,从业态来看,超市有6家、服饰3家、书店2家,百货1家、美妆1家。闭店原因多为经营不善与亏损。
此外,统计国家统计局显示,2018年-2022年间,百货零售额增长率(橙色线)一直低于社零消费总额增长率;超市属于较为稳健的业态,但去年增长率略微提振后又出现回落。事实上,由于经营模式落后,成本持续上涨,新兴业态涌现、网络购物,再加上疫情冲击等多因素的影响,不少零售企业在近些年一直出现效益下降、关店止损的情况。
商超关6家
从数据来看,关店最多的还是超市,13家中有6家门店属于商超业态,占比高达46%。其中家乐福闭店1家,中百仓储连关5家。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及零售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曾经大卖场的渠道、高性价比、便利性强等优势逐渐丧失。与此同时,新的零售方式取代了部分用户逛大型商超的需求,山姆、盒马、mini小店等新业态。美团、饿了么等线上平台,正在分走年轻人的注意力。更多传统商超身陷亏损。
据了解,家乐福芙蓉广场店是当前湖南市场的最后一家门店,1月30日伴随该店倒闭,意味着家乐福已全面退出湖南市场。而家乐福在不断闭店,21年底-22年9月,不到一年时间家乐福已经闭店54家,目前超市门店数量不足150家,从去年年底开始,家乐福被供应商追收货款的事件也频繁曝光。
同样,中百集团在过去一年承压加剧。在其年底公告中显示,鉴于部分大卖场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中百集团决定关闭仓储大卖场5家,5家中百仓储大卖场分别为仙桃市店、武汉市华东天地店和十里铺店、荆州绿苑店、恩施航空路购物广场店,预计产生关店损失2500万元左右。据悉,中百集团由2021年亏损约0.22亿元,预计2022年亏损扩大至2.4—3.4亿元。此外,中百集团还遭到大股东永辉永减持中百股票。
过去几年间,大卖场的关店调整已经成为常态。据壹览商业统计,2022年,商超行业中有至少1138家门店宣布关闭,覆盖46家企业。其中,国美零售关店近600家、联华超市关店146家、红旗连锁关店79家、沃尔玛关店21家等等。
如今,摆在所有大卖场企业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改革,即便恢复正常后,电商也会同步回归,双方竞争会更加激烈,而商超百货自身也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一是门店运营思路老化,商品结构问题严重,采销体系仍采用20年前的模式,即供应商有什么,就卖什么;二是数字化程度不够,难以跟线上及新型商超竞争;三是不少商超百货门店老化严重,设施陈旧。显然,超市、百货类企业的经营惨淡,并不能全怪疫情。
但也有好消息,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超市业态调查快报》显示,超市行业困难时刻已经在过去。2022年超市行业经营表现回暖,样本企业销售同比持平及正增长的企业占55.7%,高于2021年32.9%的占比;净利润同比持平及正增长的企业占52.9%,高于2021年27.8%的占比。
书店2.0接连失利
书店常以一种“精神脊梁”的身份存在于城市,而书店又常常不赚钱,也因此,在电商兴起、实体零售面临挑战的今天,每每有书店倒下,总要引来人们一声悲悯的叹息。
在这个1月,十点读书、言几又两家网红书店接连闭店。
其中,在高峰时期在全国开出60余家店的言几又,过去一年内疯狂闭店50余家,急速堕落,留下一地鸡毛:闭店、欠薪、跑路、储值卡退款电话打不通。壹览商业了解到,目前言几又在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西安等14个城市几乎全线撤城,伴随上海虹桥天地店倒闭,显示营业的只有昆明1930店了。
这家诞生于2014年的品牌曾风光无两,是书店2.0时代的典型代表。定位于城市文化生活体验空间,在常规的书店布局之外,引入文创产品、艺术品、咖啡馆、餐饮,并设活动讲座区,就像书店投资人杨赞松也曾表示:“我投言几又,原因不在于书,恰恰是因为它不是在卖书,而是以书为背景搭建出的一个文化场景。”
过去,在行业规模收缩下,以言几又为代表的实体书店仍然在从单一的图书零售往多元业态发展,给行业带来希望。日本SAKAMAGA杂志话曾发表一文《网红打卡爆火的中国书店经济,日本书店或许能学习》,而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年也涌现了方所、中信书店、文轩BOOKS、西西弗、诚品、茑屋、十点读书等连锁品牌。
不同于言几又,十点读书武汉江宸天街店更令人惋惜。开设于疫情中(2021年6月19日设立),却倒在了疫情阴霾渐散的这个春天,于1月14日宣布闭店。据悉,十点读书也是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文化类微信公众号,拥有超6000万用户,而十点书店是十点读书提供美好文化生活的线下平台,同样将书与非书相结合,贩卖书里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
对于武汉书店的倒闭,十点读书书店事业部总监俞正辉表示:“既受市场大环境影响,也是其自身主动经营转型的结果。”目前,十点读书实体书店仅剩3家。
从近10年的书店业发展来看,经历了以图书电商为代表的线上冲击1.0,实体书店开始向体验发展,“高颜值+流量”的模式,也引发了一轮行业的热议。但2020年年初以来突发的疫情,导致客流急剧下滑,以兴趣电商为代表的线上又开始冲击2.0。实体书店愈发艰难。
数据显示,2020年图书零售市场实体店码洋规模(指图书定价总额)203.6亿元,2021年为212亿元,到了2022年,实体店渠道零售图书码洋同比下降37.22%至133亿,短视频电商零售图书码洋同比上升42.86%,码洋占比赶超实体书店,成为新书首发重要渠道。实体书店不得不面临向电商方向转型,但对部分书店而言,发力线上,既需要强大的资金链支持,也需要整体布局、通盘考虑,人才、物流……这些要素成为了扼住实体书店向线上发展的咽喉。
过去3年,受市场大环境,不少民营书店从连锁到独立,从独立到折戟沉沙。但实体书店从来不缺新的入局者,对他们而言,书店既是理想,也是追求。
快时尚正在撤退
近些年,笼罩在商超、书店身上的关键词是撤店、缩减与退离,不少时尚服装亦如此。在这个1月,共有3家服装品牌撤店,包括JOYCY载思上海恒隆广场店,ZARA南京西路店及杭州延安路店。
其中,香港精品买手店鼻祖Joyce Boutique载思集团在连续多年亏损后,在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其上海恒隆广场店将于2023年1月15日正式结束营业。同时,JOYCY载思也表示,目前该店所有商品正在以低至3折价格进行清仓处理。
另一家巨头ZARA,新年刚过,也于1月2日关闭了其在南京西路门店,据悉,这是ZARA于2006开出的中国首店,而除此之外,杭州延安路上的ZARA GDA店,也在当日营业结束后正式闭店。
传统买手店行业在国际时尚圈中已是黄昏产业,在当下国际零售业低迷的形式下,以往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且担负着发掘、扶植年轻设计师重担的传统买手店行业已是寸步难行。
但仍令人唏嘘的是,于1970年在中国香港成立的JOYCE,是香港最早的买手店之一,1986年,JOYCE曾推出全球首本买手店出品的时尚评论杂志《JOYCE》,12年发展至巅峰,其净利润就高达1.51亿港元,但近年伴随本土买手店新兴品牌的兴起不断挤压JOYCE这类传统买手店的市场空间。关闭上海恒隆广场店,已然代表着JOYCE在中国市场的最终落幕。
而快时尚的颓势亦不是一个新话题,不过,ZARA“图腾”式的首店撤退,仍值得探讨。回顾ZARA在国内的发展历史,从ZARA首店开业算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其飞速发展时刻,2007~2012年间,其门店数量以每年60%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11年时已有超过500家门店。但曾经处处可见的ZARA线下店,如今还有几家?
实际的数字可能让人惊讶。从ZARA官方微信公众号内搜索,除却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座一线城市暂且还有超过10家门店外,其他城市均在个位数挣扎。广州和成都均余4家,天津只剩2家,杭州是6家,山西省会太原,目前仅剩1家。小红书上,各地关于ZARA的探店博文里,“撤店清仓”已经成为高频词汇,回忆声不绝于耳,不少扎根当地十多年的门店都没能坚持下去。
随着快时尚整体祛魅,商圈潮流化改造需要,尤其在一线城市热门地段,显然,ZARA们不再是香饽饽,调性不符,租金上涨,它们成为了离开的一方。
最后
进入1月份以来,生活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但疫情对实体零售的打击,却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本质来讲,每家品牌门店的关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部分品牌、企业本身就处于衰退之中,疫情只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已。
从当前来看,无论商超百货、书店或服饰,实体零售行业确实面临着一些难题,但没有行业将甘愿就此沉沦下去。在经营发展受阻下,不少企业也开始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或对业务进行积极调整。比如,家乐福积极转型,布局会员店;不少书店,也在探索电商带货;ZARA关闭首店背后,是对经营状态的清晰把握。而且,1月26日,《人民日报》曾发布文章《让实体经济重新旺起来》,提出实体店是商品流通的重要载体。提出要加快应用更多新技术,培育形成更多新业态、新模式的建议。相信,目前只是实体零售黎明前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