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验证类犯罪伴随而生。
8月10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经组织专项会战,破获“AI换脸”案件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
在发布会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李彤表示,犯罪分子用于实施“AI换脸”的物料主要为照片,特别是身份证照片,同时结合人员姓名、身份证号来突破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因此,公安部提醒,为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广大群众要做到“三个不”,即不乱扔、不乱给、不乱点。
(资料图片)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广泛,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擅自使用这一技术,恶意获取、存储和处理个人信息,也给公众带来了不少困扰。
最近,一款爆火的AI写真软件,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用户只要在该软件上上传21张个人照片,再支付9.9元,就可制作所谓“数字分身”,就可以生成不同风格的高清写真。
不过,在获得这些换脸照片的同时,不少消费者也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泄露。
对于该软件有没有保障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正是这款AI写真软件最大争议点。尽管软件运营方于7月20日更新了用户协议,表示用户上传的照片不会用于识别和其他用途,但业内人士表示,在AI领域进入完善的产业形态前,用户应当谨慎使用。
事实上,近年利用 AI换脸冒充熟人诈骗,或者是制作发布假新闻,赚取流量的事件并不少见。
今年5月,山东济南的冯某添加了一位自称是其表哥的好友。视频电话中,其长相和声音与其表哥十分相近。在博取信任后,对方声称急需用钱,要求冯某转账65万元。而当钱款到账,对方迅速删除了冯某。冯某这才发现上当受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左晓栋认为,目前人脸识别的应用模式非常多,而在不同的应用模式下相关主体要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比如,我们进小区为的是验证是不是小区的人,返回的数据只能是或者否,真实姓名、详细住址这些都不能显示。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模式下应用的数据保护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要搞清楚具体的应用模式和要遵从的法律义务。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史瑞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