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作为文件的核心内容贯穿全篇。
意见提出,做大做强汽车“首位产业”,加快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联合江浙沪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长三角加快科创布局,背后有何考量?
(资料图片)
不久前,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在示范区内成立,开发区锚定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在上海社科院区县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勋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提出要走“科技+产业”的融合道路,其中“两个协同”特别关键,一个是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要协同,另一个是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的协同,这是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需要进一步落实的两个方面。
当下,技术变动周期越来越快,也就意味着长三角需要持续科创领域的投入。
现在外部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打压非常厉害,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高校集中区、国家级创新中心集中区,有责任、也有能力进一步加快科技研发的布局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省一市如何“各显神通”,形成关键合力?
陈建勋认为,首先要认知长三角地区,各个地方所拥有的各自不同的优势。
比如说上海拥有的优势在基础研发,包括高科技战略性经济产业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产业的基础;浙江,它是绿色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这一块有优势;安徽有一定的研发的基础,同时它的产业空间比较大;江苏的人文研发资源和制造业优势明显,所以要根据每个地方的优势来出台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此外,以前是围绕着几个龙头的大城市作为一个产业要素集聚的地方,现在更多的是要依托于城市群和都市群的协同发展,比如我们长三角地区有合肥都市群、杭州都市群、苏锡常都市群。
所以发挥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间,包括城市群内部都市圈之间的协同合作,互相补短板,是形成合力的关键。
“人才+产业”,如何做到“精准引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近一段时间来,三省一市结合自身产业优势,纷纷推出引才新政。
在陈建勋看来,以前的人才补贴,效益不高,不够精准,人才来了以后管不管用,事后才能知道的。
如今的“精准引才”,更多的是围绕着当地的产业特点,专项的来对接、来引进人才,精准度更高。
但是这种人才的特点往往是比较成熟型的人才,他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对于社会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往往可能是拖家带口的,所以这一类型人才引进,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生态的支撑。
另外一个,各个地方也应该要推出专项的可产业化人才政策,帮助地方实施产业化落地,同样非常关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骋 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