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
《工人日报》(2023年08月10日 05版)
集中整治医药领域腐败问题,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医药行业生态净化以及群众切身利益。期待反腐风暴过后,医药腐败现象一去不返,更期待此番行动能形成巨大震慑,促进各行业进一步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防线,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全国已有150多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超过去年全年数量的两倍。来自近日《经济观察报》的报道说,一场全国性的医药领域反腐正在展开,一些医药代表所在的销售群被解散;不少医学会等与医院相关的组织发布通知,延期召开各类行业会议和活动;一些医院要求医务工作者清退讲课费、培训费、研讨费等不合理报酬……
相关动向还有不少。7月21日,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开展为期一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7月25日,初次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在行贿罪规定中,增加了关于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将从重处罚的条款;7月28日,中纪委牵头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医药领域的腐败现象复杂而多变。一方面,近年来诸如取消药品加成、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两票制”“双通道”等医改举措,极大压缩了一些地方药品回扣空间;另一方面,有的药企、医药代表等为掩人耳目,在寻求更为隐蔽的利益输送渠道,医药腐败方式正在逐渐隐形变异、迭代升级。
比如,医药代表打通医院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由这些“自己人”在内部会上表达使用相关药品、器械和耗材的诉求;通过联合行业协会举办学术会议,药企以会议赞助费、专家讲课费、培训费等方式向医生“表示”;药企以虚高价格采购原料药,或抬高药品出厂价,为医院和医生留出套现空间;医疗器械企业先向医院捐赠仪器,再绑定后续仪器配套耗材的供销权;医生指定患者到院内小卖部或院外特定药店购买药品和耗材,间接拿取回扣,等等。
绞尽脑汁为类似腐败行为披上合法外衣,是医药腐败行为的一个共同点。在由药企、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等利益相关方构成的迷局里,医疗器械、药品等成了工具,宝贵的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被侵吞、蚕食。有的药企尝到通过利益输送赚快钱的“甜头”,放弃药品研发,使得全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本应忙碌于诊室、病房的“白衣天使”,频频出没于所谓“学术会议”会场……这必将降低公共医药服务的质量,严重败坏医药行业的风气,危及医保制度的运行。这是卫生医药界的悲哀,更是百姓之不幸。
集中整治医药领域腐败问题,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医药行业生态净化、群众切身利益、社会道德底线。这股“与以往不一样”的医药反腐之风,剑指上述一系列医药腐败痼疾,涉及从医药机构到行业上下游,重点关注生产、供应、销售、使用、报销等环节,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等“关键少数”。媒体上诸如“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处腐败”等表述,体现出相关部门击溃医药腐败链条的信心与决心。
“这个治病救人的行业,是该给自己下下猛药了”。医药反腐风暴来袭,很多人期待让刮骨疗毒来得更猛烈些。相关方面明确表示,将在整治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整改,集中整治一年期满将会出台一批制度文件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现实中,在医药行业外,还有教育、房地产等民生领域,公众对相关服务与产品的质量、价格等格外敏感。如何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压缩行业灰色空间,保障民生利益,是包括反腐在内的社会改革和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定制式”招投标、“规避式”委托采购、“供股式”入股分红、“福利式”研讨培训……期待反腐风暴过后,医药腐败现象一去不返,更期待此番行动能形成巨大震慑,促进各行业进一步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防线,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