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40年党龄的蒙古族老党员吉木舍,是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巴彦社区廉租楼小区的居民。多年来,她用质朴的爱心、真诚的服务,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为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相处作出了贡献,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爱戴与好评。

虽然已经73岁了,但吉木舍每周都要坚持去看望同一小区的99岁汉族老人丁继萍,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陪老人谈心。丁继萍每次看见吉木舍,都亲切地握着她的手,高兴地点着头。

“今天天气不错,我带您出去晒晒太阳吧。”吉木舍娴熟地帮助老人穿衣服、戴帽子、穿鞋子,这似乎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吉木舍搀扶着老人,小心翼翼走下台阶,缓慢地扶着三轮车,来到阳光充足的地方。


(资料图)

丁继萍老人和儿子王振来共同生活。王振来患有三级残疾,因高度近视看不清刷水卡的位置,吉木舍每次来都耐心帮助他。廉租楼居民谁有需要,吉木舍都全力帮办。得知残疾女孩李春杰的父亲患脑梗,她便经常去照顾。每逢年节或者自己家做了好吃的,她都要给李春杰送过去。

在吉木舍的倡导下,社区针对残疾人、老年人较多的实际,组织成立了“邻里守望服务队”,并对廉租楼内35名高龄、孤寡、留守、病重老人采取网格员和综治干部联系、志愿者结对帮扶的形式,全面开展“四个一”(每周上门探望一次、每月帮助打扫一次卫生、每半年提供一次健康体检、每逢重大节日和老人寿辰之时送一份祝福)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更多志愿者加入了服务队,小区居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正如吉木舍老人所说:“比起以前,我们小区更像一家人了。”廉租楼小区如今已更名为“幸福大院”,环境卫生优、居民笑声朗,和谐更团结、一派新气象。

巴彦社区有汉、蒙、鄂温克、达斡尔等11个民族,居民990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就达7929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必须提一下蒙古族小伙汪国海。他连续8年与7个苏木镇、435个困难户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温情回报社会。

汪国海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们兄弟3人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家境贫寒的汪国海一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这在他心里种下了爱和感恩的种子。

2013年,汪国海开始创业。由于踏实肯干,他的专卖店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创业成功后,汪国海开始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走出困境。从2016年开始,他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主动和民政局、扶贫办联系,慰问、帮扶生活困难群众。

汪国海带着物资来到了汉族孤儿候悦坤的家中。小学1年级的小女孩缺乏安全感,不敢和大家说话,汪国海每次来都和她多交流,给她更多关怀,让她感受到爱意。如今,候悦坤已经5年级了,性格开朗了许多。

逢年过节,汪国海还带着家人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家常,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刚开始,他是和妻子一起做爱心活动,后期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加入,形成了一个爱心小团队。

汉族小伙倪忠宝就是其中一位。倪忠宝说:“汪国海的事迹感染了我,我也想尽自己所能献一份爱心。”他们一起,通过团队的力量把爱心播撒得更远更多。汪国海为了扶贫、帮扶而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了自治区最美家庭标兵户、全国最美家庭殊荣。

在陈巴尔虎旗,有一家汉族姑娘韦丽经营的蒙古族服饰店。走进这家民族服饰店,巴尔虎传统民族服饰、皮质靴子、创意民族工艺品等令人眼前一亮。

韦丽正在忙碌地赶制要参加比赛的作品,为此她已经准备了2个多月。蒙古包手工艺品的制作,需要将近200个大小相当的“嘎拉哈”。可是一个羊上只有2个“嘎拉哈”,邻里们知道后都帮她搜集。

韦丽最初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索黑靴”传承人阿拉坦古日古台老师学习,在靴筒靴底制作、花纹剪裁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从制作靴子到蒙古族服饰,她从此投身于蒙古族文化的宣传以及服饰与手工艺品的制作之中。

韦丽说:“现在经过改良后,不只蒙古族才穿这些服饰,年轻人都爱穿。越来越多的各地游客,都想到店里体验一下民族特色服饰。”

自己学会手艺了,韦丽无偿地帮助附近有困难的妇女们。41岁的阿茹拉家里有两个孩子,为了照顾孩子不能出去工作。韦丽无偿利用晚上的时间教她做手工,这样阿茹拉就能利用空闲时间在家中制作,然后在韦丽的店里进行销售,每月可以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

韦丽在坚持传统之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独特的服装款式,不但保持了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韦丽说:“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都可以很好地传承下去。”(记者格根图娅李玉琢布仁巴雅尔奈日嘎李可新呼伦贝尔日报记者李朕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