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本报记者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

记者:参照国内外经验,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对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何意义?

答: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初期往往是打造都市圈,像东京、纽约、伦敦都是发挥核心城市的作用,通过都市圈带动形成城市群。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经发展阶段,有利于更好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资料图】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个圈层构成。“通勤圈”就是指环京交界地区,提升同城化效应,与北京的东部、南部地区融合发展。“功能圈”指的是北京要和天津、雄安新区通过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产业圈”就是要充分发挥京津冀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产业强链补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共同做大产业蛋糕。2015年以来,北京企业对都市圈企业投资次数累计超3.2万次,投资额超1.6万亿元,三个圈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京津冀的比重超四成。

记者:如何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推进环京周边地区密切合作,引导北京适宜产业在环京地区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答:环京地区“通勤圈”是现阶段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主要是促进“通勤圈”深度融合,完善区域快线连接,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同城化效应。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控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交通方面,要坚持公交优先、轨道先行,推进跨界项目建设,提升通勤效率。产业方面,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通州区与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等平台推动一批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实施,还要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公共服务方面,要推动北京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布局,促进区域职住均衡。

记者:如何深化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两翼”对接协作,形成错位联动发展格局?如何进一步唱好京津“双城记”?

答:雄安新区是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天津港是区域重要的出海通道,要进一步强化“两翼”联动、京津双城联动,实现京津雄“功能圈”联动发展。

一方面,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加快实施北京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项目,助力提升当地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支持符合定位的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等地疏解转移。另一方面,京津“双城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头戏,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升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水平,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用好天津港口出海通道,推动京津冀自贸区联动发展。合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携手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记者:如何发挥好京津冀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共同做大产业蛋糕?

答:这几年,北京推动创新资源辐射外溢,促进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节点城市“产业圈”强链补链成效初步显现。2014年以来,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两地设立分支机构9500余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100亿元,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465个。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天津、河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下一步,北京将加强与津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落地转化,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氢能等重点产业链,促进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推动应用场景和技术项目合作,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共建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记者 贺 勇)

《人民日报》(2023年03月27日02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