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汤加海底火山大喷发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拥有很多活火山的日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分析了一旦富士山喷发可能带来的受灾情况,结果发现在位于静冈等附近3县的大型工业园区及工厂中,有50多处有可能受到溶岩流的影响。主要交通网也有受灾的风险,企业有必要做好防止供应链断裂的准备工作。

富士山已有300多年没有喷发,不少人担心富士山火山活动趋于活跃

日本2021年3月修订的高风险地区图(hazardmap)将大规模火山喷发时可能产生的溶岩喷发量调整为原来的大约2倍,还将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等7市5町新划入了溶岩流可能到达的范围内。当地居民有可能受灾,富士山周边聚集着工厂及研究设施,也有占很高份额的汽车零部件及半导体零部件企业。东名高速公路及东海道新干线也有可能受灾。如果溶岩流导致生产和物流长期停滞,将给日本的经济活动和民众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日本经济新闻分析了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企业基地可能面临的风险。

50多处生产基地可能受到溶岩流的影响

富士胶片的足柄工厂(神奈川南足柄市)就坐落在发生溶岩流的情况下、最多57天后到达的预估范围内。该工厂生产占全球份额7成的液晶用薄膜等高功能材料,有不少产品属于同行业其他企业难以代替生产的产品。为了将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降至最小,该公司修改了BCP(业务连续性计划)。该公司在神奈川县西部有多个生产基地和研究所。

日本材料企业东丽的三岛工厂(静冈县三岛市)也进入了预计到达的范围内。该公司正在开展应对火山灰的训练等,也考虑由海外代替生产。该工厂生产用于积层陶瓷电容器制造工序的离型膜。积层陶瓷电容器对制造智能手机和汽车不可或缺。如果薄膜份额全球最高的东丽生产停滞,也有可能影响到广泛的产业。

静冈县富士市造纸业兴盛,卫生纸等卫生用纸的供货量占日本国内约四分之一。日本制纸集团及王子集团的生产基地众多,如果富士山喷发导致停产及长期不能供货,日本全国将陷入供应不足,有可能影响到日本国民的生活。

确保当地员工的安全也是课题。日本大型汽车变速箱企业捷特科(JATCO,静冈县富士市)将根据行政避难计划的修订情况,考虑今后的应对。此次修订的内容显示,溶岩流发生后2小时就有可能到达富士宫工厂(静冈县富士宫市)。该工厂本来就有应对富士山喷发的指南,不过认为“需要强化应对火山的避难备用品等”。

半导体用光刻胶份额居首的东京应化工业将在驹门工业园区(静冈县御殿场市)建设主力工厂御殿场工厂。该公司称,为了应对溶岩流几小时内到达“将从火山喷发征兆阶段开始迅速组织员工避难”。其他工厂也将陆续构建代替生产体制,但“必须预想到火山喷发时日本被东西截断的事态,难以判断多少可以代替”。

虽然占地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但在医疗及尖端材料供应链上,相关地区也有重要的工厂。日本药企泰尔茂在富士宫工厂(富士宫市)及爱鹰工厂(富士宫市)等为了继续开展业务,不断调整指南。在富士山周边有很多主力生产基地,也生产治疗新冠肺炎用的ECMO(人工肺)。为此,该公司将推进构建代替生产体制及提高库存,以降低供应风险。

富士山在过去5600年内发生过约180次喷发,其中96%是小中规模喷发。溶岩流的方向取决于火山口的位置。高风险地区图的整个设想到达范围并不会因一次火山喷发就遭遇危险。

受灾的风险还不仅限于企业的生产基地。丰田正在静冈县裾野市建设的智慧城市“Woven City(编织之城)”(约71万平方米)有可能在溶岩流发生后12小时内到达。丰田介绍说“正与裾野市讨论应对包括富士山喷发在内的灾害”,但“具体应对措施不便回答”。

“任何时候喷发都不足为奇”

日本的相关地方政府也在加快应对。2021年11月,静冈县沼津市和清水町面向居民举行了说明会。地区防灾相关人员及自治会会长等大约40人参加,就高风险地区图的看法和今后的避难计划做了说明。清水町一位与会的男子冷静地说“跟地震一样,(火山喷发)什么时候来都不奇怪,因此不感到吃惊”。

日本“富士山火山防灾对策协议会”将于3月通过新广域避难计划的方针。据日本气象厅介绍,富士山的喷发活动在781~1707年近1000年内至少有10次,1707年的宝永喷发以后还没有发生火山喷发。山梨县富士山科学研究所所长藤井敏嗣提醒“300年没有火山喷发可以说是异常状态。任何时候喷发都不足为奇”。

全世界的火山活动都处于活跃期。1月15日,汤加群岛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还在太平洋各地引发海啸。2021年9月大西洋拉帕尔马岛发生火山喷发,熔岩流侵入了住宅区和农场。同年12月,印度尼西亚的塞梅鲁火山喷发。

据日本气象厅介绍,日本是活火山超过100个的火山大国。2014年御岳山喷发造成了63人死亡和失踪。2021年,小笠原诸岛的海底火山和阿苏山也发生了喷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新田祐司,猪俣里美,藤生贵子,36氪经授权发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