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认真读过很多书,但要问到从中收获了什么,就很难回答,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只是与预期相差甚远。问题出在哪里?你的读书是一种娱乐式的消费行为,作为一个消费者,消费再多,也不能成为一个生产者。那么,怎么用生产者视角来读书?下文,分子生物学博士王峰与你分享他的思考~
我还是喜欢读书的,多年来阅读量大约维持在每年 50 本左右,平均差不多每周一本。
主题涉猎范围比较广,大多都是非虚构类的,社会、历史、经管、心理等领域居多。换句话说,就是以功利性阅读为主。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用得上,能赚钱,最起码也要能涨见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了快速的吸收书中的东西,我也学习过不少阅读的方法。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还是知道的。抽样阅读法,主题阅读法,结构阅读法等概念也都学习过不少,也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实践。
如果你要问我,学了这么多方法,也实际「看过」了这么多书。你觉得收获如何?诚实点说,收获还是有的。因为看的杂书范围广,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不管聊到啥话题,都能说上两句,如果不是非得往很细了聊的话,唬个人还是可以的,这算不算个收获?
但是,这个收获和我预期中的有点远。远到像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卖家秀里,通过读书那可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再次之也可以经世济民,富甲一方。再不济,也能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啊。
买家秀里,我连最低层级也没达到。写了几篇公众号,就感觉大脑快被掏空,接下来不知道还能写点啥的感觉。
这其中应该有些地方不对,但是哪里不对我一下子又说不上来。直到最近一段时间,在一群很厉害的朋友们的启发下,愚钝的我好像有点领悟。我把这个感悟总结提炼下,是第一版,也是后面继续迭代改进的起点。
不要觉得方法论太虚没用,方法论的意义就是把少数天才靠天赋完成的事情,变得让我等凡人靠勤奋也可以尝试模仿一二。
01 读书是种消费
感谢这个时代,现在书籍的获取成本越来低,微信读书和得到电子书我都买了会员。价格不贵,读起来也很方便。
微信和得到没有的,电子书网站上翻一翻,各种 PDF,成几个 G 的往回下也没问题。没有电子版的,就在京东和当当搜一下,点一下就能放进购物车,付款后当天送到。一些绝了版的书,旧书网上也都能找到,哪怕是影印版,也不影响看啊。
除了书还有公众号等平台的自媒体,有些作者连载写起来,精彩程度也亚于纸书。统统收藏起来。有时候觉得这囤货的架势和女人网购时向购物车塞东西也没啥区别。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书囤起来是很快的,读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老婆收拾屋子的时候看到塑封都没开的书,忍不住就会唠叨几句,这书买了都不看,还不如不买。她还不知道我电子书存了多少呢,说出来吓死人。再说了,你买了没开的快递也不少啊,儿子没开封的奥特曼卡片也很多呢。
不过读书总体还是比较快乐的,就跟同作者聊天一样嘛。而且是别人说你听,你不想接话就可以不接的那种轻松聊天。当然,如果作者的文字风格不是那么有趣,或者内容复杂一些的话,读起来略微会费劲一点。但是也仅限于是费劲一点点。
大脑还是可以自己偷懒,碰到不知道的,不明白的,只要你模糊知道个大概,大脑会欺骗你,让你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
读书更像娱乐的一点,是一不小心读完了一本,还可以发圈炫耀。就算没读完,各大电子书平台也有分享读书笔记的功能,把作者的话摘取一下就可以发出去,方便的很。
这和炫耀游戏中的皮肤也差不多,但读书在鄙视链中的地位可是很高的,比追剧,刷视频,看直播,玩游戏来的有格调的多。是那种可以作为社交货币的格调。不过在我看来,虽然处在鄙视链的最高层,这种娱乐式的读书,还是和其他娱乐算是同一类的,都是内容消费行为。
我前面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我读书是一种娱乐式的消费行为。作为一个消费者,消费的再多,也不会让你成为一个生产者。吃的再多,也成不了大厨。看比赛再多,也成不了球星。
02 成为生产者
和消费者对应的概念是是生产者。
卖家秀里面的效果,都是对顶级生产者能力和结果的描述。当你站在一个生产者的角度上来看问题,一切就会变得不同。
生产者能逼迫自己面对真实。
真实一直是我们的一个追求,作为消费者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倾向于偷懒,倾向于不懂装懂。但是当作为一个生产者,我们是没有办法偷懒的。因为如果你不理解一个事情,你是无法用文字把他说清楚。更别说去让别人相信你。
为了用文字能说清楚,你要能把整个来龙去脉的正确逻辑在脑子里捋顺。最起码要能自圆其说。毕竟,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写出来是一句话,可能脑子里面已经万马奔腾了。
另外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生产者靠催,消费者靠等。
生产者靠催,催自己,催别人,是主动的,更倾向于结构阅读法,主题阅读法。有点像我们开卷考试的时候,为了答一个问题,把书翻来翻去,就是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所有不相关的细节,都被大脑高效的排除在思考之外。
消费者靠等,等信息喂到面前。读书更倾向于从头到尾,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有点像是追剧,剧集按照一定的速度播放下去,播什么就看什么,是被动的接受过程。
要想朝着卖家秀的方向前进,就要变成一个生产者。要变成顶级的生产者,首先要做一个初级的生产者,然后坚持去生产。
在这个过程之中磨炼认知和技艺,期望有生之年能摸到卖家秀的些许门槛。我开始写公号,就是从消费者到生产者转变的一个尝试。
03 知识生产系统
这不是我第一次立志要输出了。之前的所有尝试都没能长期坚持。就像我一直在减肥,却越减越胖了一样。心里也知道输出的好处,为什么没有办法能够坚持下来呢?主要还是因为缺少一个知识生产的系统。
持续输出的话,不能单纯的靠灵感。天才不论,对我等凡人来说,就算你底子再厚,持续的输出也会很快的把你大脑榨干。那些能持续输出的,无一不是依靠一套知识(话题)生产系统,靠一套从输入到输出相互配合的打法。
首先是输出系统。输出要多,要快。输出的多了,就能得到更多的反馈,就能改进。输出的快了,迭代的频率就高,进步就快。输出是一个十分的耗费脑细胞的事情,如何才能做到又多又快呢?之前文章提到了旧有元素的排列组合。这套方法用在生产和输出上是很好用的。
比如写这篇公号,我就用了这个方法。我先不考虑整个文章的框架,而是把围绕着这个主题能想到的观点和例子先写出来,不须考虑他们之间的关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然后在把这些想法和观点排列组合,修改润色,成了这篇文章。
这个方法法比一个字一个字写快得多,但也并不完美。因为我排列组合的材料是头脑风暴出来的,是依赖我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而人的记忆,很多时候是相当不可靠的。
想象一下,如果我有一个系统,我用关键词在里面搜索,就能围绕这个话题找到我之前读书产生的观点,记录的笔记。我直接把这些排列组合,是不是效率更高不少?这个做法,已经被人发明出来了。那就是卡片大法。
输入系统完全可以利用卡片大法,这是很好的积累知识的方式。我们读书的时候,有新的见解,发现新的信息,都可以用自己的话重述一遍,写成一个卡片保存下来。按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把积累的卡片相互对比、排列,就能产生新的洞见。也会产生新的疑问,循着问题的指引,可以去做主题阅读,积累新的卡片。
大量的输出本来就会对要求大量的积累。按照这样的路径,输出就会像黑洞一样,把相关的知识吸收进卡片系统并积累下来。输出带动输入,输入激发输出,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式,和单纯的做笔记不一样,他是指向生产的。在卡片这一层级就开始以知识生产为导向。卡片级生产,文章级生产,课程级生产,逐级组装。
我打算用两到三年的时间,通过积累足够量的卡片,把更新的频率也提上来。输出的速度越快,自己吸收的速度也会越快。这就是用生产者的角度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