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可夫导演(左二)
“无论在纪录片领域,还是抖音短视频领域,呼可夫都表现出电影人特有的灵气,可以说他正在成名。” 这是知名纪录片导演顾桃对内蒙古籍青年导演呼可夫的评语。当前,呼可夫执导拍摄的抗战题材儿童电影《七路半》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剧组正在拍摄中
(相关资料图)
听从名师指点回家乡
就相貌而言,呼可夫是那种只要见上一面,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一类人。在他那略显消瘦的脸上,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而乌黑浓密的八字胡须则是这张脸上更为明显的特征。刚一见面,呼可夫就笑着对记者说,“为了拍摄《七路半》,我的黑胡子都白了好几根了。”
作为一名“85后”,呼可夫成年后就有着执着的“导演梦”。不过,这一路走来,他的导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呼可夫的父母都是学中文出身,呼可夫从小在父母文学与艺术的气息熏陶之下,对唱歌跳舞等活动非常感兴趣,并且他自己也一直坚持阅读与创作。从2010年返乡至今,呼可夫心心念念的事一直是电影。业余时间,他积极参与创作,多次参加各种电影节,还坚持着每天看一部电影的节奏。他说“最多的时候一天看六部”。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司徒兆敦是呼可夫的老师。毕业前夕,司徒兆敦曾私下问呼可夫毕业后的打算,他不假思索地表示要留在北京。司徒兆敦却建议他“不要留在北京,应该回到内蒙古,好好走一走看一看,等小有成就之后再回来。”
当时,呼可夫听从了司徒兆敦的建议,回到了内蒙古寻找发展方向。
呼可夫说:“我是在城市长大的蒙古族,从前对自己的民族没有概念,直到大学的某一刻,我突然对自己的民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看大量历史文化类作品。因为我在大学期间一直在拍消失的游牧文化,老师就让我回内蒙古扎根牧区,好好走走看看。如今才知道老师的建议是对的,因为我如果留在北京的话,现在也许就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了,也许就是拍拍广告什么的。”
《七路半》剧照
《七路半》让大人落泪小孩喜欢
“想拿奖,在电影节上拿奖。”这是呼可夫毫不避讳的真实想法与情感吐露。
《七路半》是呼可夫按照院线级电影的要求拍摄制作的第一部作品,以抗日游击队员护送蒙古族青少年奔赴延安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蒙古族女孩乌兰因为目睹母亲被日军杀害而毅然前往延安寻亲的故事。她在途经黄河渡口边的龙儿沟村时,巧遇以浩子为首的一群山村顽童。孩子们虽然年龄不大,却有着相同的革命理想,结下深厚友谊,他们给自己的小团队取名为“七路半”,寓意为“只差半步,便是八路”。孩子们一路与日军斗争,唤醒了原本麻木胆小的村民,最后大伙合力帮助八路军打赢渡口战役,并最终前往延安,投入革命洪流。
采访中,呼可夫和制片人赵卡都多次提及了电影《小兵张嘎》。呼可夫表示,创作《七路半》时对标《小兵张嘎》,人物、剧情要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调性。由于《七路半》主要角色都是小演员,虽然降低了成本,但也为电影的拍摄增加了难度。
《七路半》剧照
制片人赵卡说:“小演员先是经过海选,请了老师对他们每周末进行培训,最后选出了5个,临开机前一星期,又换掉两个主演。后来从上海和杭州找来两个有经验会演戏的小朋友,再带着我们自己培训出来的3个本土的孩子演戏。会演戏的孩子可以带着不会演戏的孩子,而不会演戏的孩子的天真劲儿又可以把表演痕迹压住,我让他们互相带动,最后效果非常好。其中的一个主演小孩外号就叫‘小易烊千玺’,非常有灵气,观众们可以期待一下。”
采访中,参演《七路半》的著名演员魏大鸣表示:“这虽然是我与呼可夫导演的第一次合作,但是合作质量起点非常高。有一场戏我擅自改了三分之一的剧本,导演呼可夫听完我的想法,爽快地肯定了。正是由于导演的这种开明随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最终才能有电影效果的理想呈现。”
呼可夫和赵卡都说,《七路半》这部电影,从题材上填补了少数民族儿童抗战电影的空白,精神上弘扬了爱国主义主旋律,文化上包含黄河、长城、脑阁等多种元素,并且融入了民族团结的精神。这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有必要。这也是《七路半》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
呼可夫告诉记者:“我们这部片子追求的最佳效果就是让大人看了落泪,孩子看了喜欢,在看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七路半》预计今年年底最先在内蒙古地区上映。”
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张弓长 实习生 李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