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讨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对企业的建议很多都提到要“跨周期”“逆周期”等,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建议不多。实际上,每家企业都处在当下的周期旋涡中,怎么跨周期、逆周期?如果今天某家企业已经有 75% 的负债,资产已贬值,经营情况在下降,怎么跨周期、逆周期、应对大变局?其当下的首要任务显然是解决生存问题或者维持经营。情况稍好一点的企业,其首要任务是维持所剩不多的盈利,改善盈利状况。
每近年底,各家企业都要做明年的预算。企业做预算是依据对明年情况的预测,包括对明年经济形势、行业形势、竞争环境、产品市场的预测。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对市场前景不要预计得太乐观。
(相关资料图)
2022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了非常明确而强烈的提振经济的信号,2023 年经济大有希望较好地恢复。网上有专家甚至乐观地提出 2023 年能实现 8% 的经济增长率,这些信息对企业而言都是很大的鼓舞。但真正从企业内部来讲,还是要继续做好对经济周期循环和全球新变局的充分应对,不要过于乐观。
认知经济周期
每次经济周期循环对中国经济和企业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世界上 其他国家的企业基本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都经历了石油危机、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网络泡沫、次贷危机以及当下的疫情等经济周期。
过去 40 年,中国经济几乎是直线成长,企业经历的都是小周期, 经济即便有波动往往也恢复得很快。因此,中国企业在过去面临的战略 调整要求并不高,基本都能够凭借原有的增长模式渡过周期。
但这次的情况看起来没那么简单。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次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周期性循环,而是产业升级和竞争环境的巨变。如何既把握好周期循环,又做好自身经营?企业要保持这样的理想状态很难。
以中国中化来讲,大宗商品、石油的价格每天都在变动,每批货、每家炼厂甚至每份合同每天都有变化,每一个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但这是石油行业的大环境、大趋势。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企业依然要做 好经营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化工新材料的研发、销售,持续提高企业 的经营效率,这对企业而言的确很不容易。
我最近调研了一家航运物流企业,这家企业发展得非常好,主要业务是投资船舶与经营货运。现在很多船运企业都是这样,本身业务做得不错,但因为市场波动,投资价值也发生波动。要把握好这些趋势,同时又要继续把产品做好,非常难。
因此,面对新变局,希望中国企业能够把握大趋势和经济周期循环,并在企业经营中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配合好。
理解全球变局
全球变局之下,企业要面对哪些变化?
首先是宏观的、大环境的变化,包括很多人讲到的中国崛起、中西方对比、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地缘政治、西方经济放缓……我感觉当下的世界已经变得更加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区域化、种族化。我们在经营企业时感受非常明显,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种族都存在很多冲突,包括过去觉得不太会发生的冲突。从信仰来讲,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儒家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在明显增加,具体表现在员工之间、投资和贸易政策上。
从企业自身来讲,和五年前或更久之前相比,很多方面的境况都有 变化。贸易战、关税、贸易政策、贸易壁垒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被制裁、被列入某个名单已经成为常态,产品今天被禁、明天又被解禁成为常态, 并且原因不明,当然主要是美国在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以前所 拥有的成长欲和全球发展欲就随之降低,因为外部风险变得太高,国际 合作精神变差。现在大型合资项目很难成功,因为受到太多不确定性因 素的干预,包括政治、经济、企业、区域和贸易政策等多种因素。企业 面临的地域政治审查也非常多,比如中粮投资的海外企业也不断受到政 策性、贸易性、产业性的审查。
在技术合作方面,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在很多年前就受到限制,现在这方面的掣肘更是登峰造极。一些涉及跨境技术转让、合作的项目,即便产业链本身可控,要做到产业链主链条、主环节跨区域也非常困难。同时,不同国家企业员工的文化隔阂在加大,企业内部不同国籍员
工之间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增加。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融资限制也非常多,很多国家规定本国企业不能参与中国项目的融资,或是不断提高融资利息。
还有一个全球性的大趋势,即 ESG 企业评价体系,除了要求企业承担起自身的经营责任,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治理责任也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过去经营企业会优先考虑股东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但现在股东资金回报率、企业经营效益、员工收入要让位于社会责任、社会公平、环境治理。这一趋势对中国企业而言也是极大的考验。
切实转向创新
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变化,这意味着企业要针对大变局、新变局来重新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发展阶段,离欧美企业发展相对成熟阶段还有不小的距离。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可选择的发展路径并不多,因为我们只能继续往上走,但前面的企业又不希望我们再模仿和追赶。
过去,我们可以先把企业规模做大、市场份额做大、销售额做大; 过去,我们可以相对单纯地依靠成本优势、劳动力红利来参与国际竞争;
过去,我们走产品国际化、投资国际化发展路径,利用国际合作促进国内企业发展;过去,我们通过并购国外的优秀企业,利用它们的先进技术、市场优势促进国内企业和产业发展;过去,我们有高负债发展模式,当时利息成本相对较低,国家政策也比较支持,通过高负债模式做杠杆式的企业并购和扩张;过去,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方式来提升国内企业实力……
但这些过去的发展模式在新变局中难以为继。过去企业间的国际合资模式现在大大减少,很多原本正在谈的合资项目都被暂停,因为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
总之,过去我们惯用的发展模式现在遭遇重重掣肘。这促使中国企业必须回到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创新差异化、高效率、低成本。这也是企业唯一可选择的发展模式。
中化、中化工在合并以后坚持“科学至上”这一发展宗旨,追求研 发领先,整个企业的 26 个研究所(院)现在都要全面对接产业,进入全员创新状态。没有创新不投资,没有研发不投资,没有新产品不投资。不能只搞规模的发展,要把创新真正当作唯一的发展动力。
中国企业是被迫适应这些新变化,从过去的弯道超车、超常规发展、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回到探索企业真正的发展本质。
我认为,企业的第一使命是创新和探索未来世界,要将创新、探索作为企业的经营核心和信仰,同时提高效率,把成本压得更低一点,产品做得更好一点,管理更完善一点,因为提高效率也是创新,是低成本的创新。我参加过很多研讨会,听到很多公司的做法,感觉现在大量的国有企业已经对创新、研发、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实现根本转变
在新变局下,企业面临的根本性转变是什么?
过去我们搞研发、创新,经常是一个新产品做了几十年也没什么
进展,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却在慢慢变低。这是因为过去我们只是把创新当作对老路径、老产品的一种辅助工具。现在企业的创新研发已经变成生存之路,老产品也要创新、升级与突破。现在创新已经是企业的起点,是每项业务的开始。每做一项投资、一个规划或是一笔预算,都要考虑里面有多少东西是过去没有的,创新成本占多高,新产品销售额占比有多高,创新产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发挥技术引领、工艺引领或是环境保护引领的作用。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这样的投资、规划和预算就不能做。
过去,企业搞创新经常只是激励一下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但实际上完全不起作用或是作用不大。现在搞创新,是要改变整个企业而不是某个部门,是要从上到下改变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商业模式。
现在,创新、研发已经是企业的主业。为此,很多企业甚至可以拥有大大的实验室而只需要小小的生产车间。
另外,企业是否拥有创新文化对企业能否完成创新至关重要。很多企业的创新被自己扼杀,因为企业有短期业绩、短期文化、短期评价要求,很多企业不得不追求短期效益。
再看创新主体,即由谁来创新,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创新主体有几个层面。一家企业不是研究员创新就可以,车间要创新,总部要创新,整个企业都要创新。
管理企业的创新路径也非常复杂,从资源配置、人员配置再到提高效率,都要求企业坚持科学的方式,包括要求企业不苛求过多的短期业绩。事实上,这对企业很难,特别是国有企业每月都要报表、分红,利润只能增长,而创新就要承担更多风险。这个矛盾已经说了十年、二十年也未能解决,只是有些做法在改进,比如研发成本加回等。
综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2023 年的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式围绕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发展,包括开放、改革、全球性发展以及 很多产业发展,这些都给企业经营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对企业而言,不 能仅仅考虑一年的规划、战略,要站在大趋势之前去理解企业所面对的 经济周期、长期挑战和创新机遇,要顺应周期去配置资源,调整投资方向和发展模式。从经营理念上,企业一定要坚持科学至上、创新发展, 一定要回归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创新差异化、高效率、低成本,一 定要坚定不移地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对企业来讲至关重要。
书名:《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作者:林毅夫等著,王贤青主编,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宁高宁(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集团原董事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实践特聘教授),本文根据作者于 2022 年 12 月 18 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中国新征程与国家发展”管理分论坛上的演讲整理。